丁嘉耕

编辑 锁定
  丁嘉耕,著名书法家、作家。首都师大书法专业毕业。现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编研室主任,大校军衔。曾任总后勤部政委秘书。现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 数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大赛评委。 出版书法著作9部,报告文学、散文集5部。编著出版后勤、书法类图书9部,1800万字。

个人简历

丁嘉耕自幼酷爱书法,研究书法30余年,曾师从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国书坛泰斗沙孟海教授。在浙江工作的13年间,得到沙老在理论和实践的悉心指导,使丁嘉耕书法在短短的几年间出现质的飞跃。30年前,沙孟海大师对丁嘉耕宠爱有嘉,曾预言“坚持数年,定有大成”。

九十年代初,以其优异成绩先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大专、本科班深造,在校学习的6年间,我国书法学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欧阳中石教授对其面授机宜,使丁嘉耕书法理论与实践都有了明显提高。他诸体皆能,楷宗晋唐,工整秀丽;行书初宗“二王”,后转师宋四家,线条厚重而流畅,章法错综而有致;隶书法汉碑,古朴浑厚,清灵飞动;篆书亦精。同时他在艺术之路上,广采博收,在文学、摄影上均有成就,从而丰富了书法的底蕴。

丁嘉耕在他艰辛坎坷的书法艺术生涯中,一方面修炼人品,一方面修炼书品。书法大师李铎先生赞扬他不贬友人,正气凛然。

丁嘉耕军旅生涯的30多年中,先后在南京军区、第二炮兵、总后勤部机关工作,30岁就被组织选拔担任总后勤部政委秘书、丰富的人生阅历铸就了丁嘉耕健全的人格和儒雅的品位,善于选择,敢于放弃,取舍自如。为人亲和、大气、容人、执著、守诺,讲真话、办实事,就像他的书法一样,韬光养晦,外柔内刚,宠辱不惊,不卑不亢,以其优秀的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同道的赞赏。

丁嘉耕是我国书坛泰斗沙孟海、欧阳中石教授的得意弟子。书法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全国手卷书法展,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展、第七届全国楹联展、全军第一至五届书法展等国家、全军书法展10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书法一等奖。作品遍布北京海淀等八大城区,风靡京城,是中国首都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书法作为国家文化代表,先后搭载中国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飞越太空,环绕地球一万多圈,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航天飞船上的中国名片,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天宫墨宝"。其书法作为国家礼品赠送联合国总部、比利时首相等多国国家元首。中央领导同志将丁嘉耕书法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乌克兰孔子学院。先后出访法国、奥地利等欧洲8国以及台湾地区进行书法交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丁嘉耕与比利时副首相德玛赫进行中国书法与欧洲现代文化的对话。2013年9月1日,丁嘉耕作客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观众谈艺术与人生。

重要影响



丁嘉耕在中国书坛出道较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书法就引起当时老一辈书坛大师林散之、肖娴、启功、任政等关注,1989年,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其书法作品2幅,发行200余万份,发行全国,少年得志,名震江南。

八十年代初,丁嘉耕有500多幅书法作品通过浙江省天台山佛教交流流传日本,其书法在日本国有一定影响。

丁嘉耕四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接见。近十年来《新华文摘》、《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各大书法专业报刊用100多个整版,数百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各类图片向社会广泛传播。


主要成就

大事记录

1、2013年2月,丁嘉耕作为书法家代表出席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再次引起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2、2013年9月6日,在乌克兰基辅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将丁嘉耕书法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该学院。

3、2013年9月1日,丁嘉耕作客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翰墨音缘》节目,与著名节目主持人王梁向全国观众谈艺术与人生。《翰墨音缘》是中央电视台为书画艺术家搭建的高端艺术访谈类节目,时长40分钟。

4、2013年10月1日------7日,丁嘉耕书写歌名、著名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天地人心》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28次,丁嘉耕的名字与王宏伟的歌声将走进全国的千家万户。

5、2013年7月,丁嘉耕作客上海电视台,与著名节目主持人刘晔向上海观众谈艺术与人生。

6、2013年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著名书法家丁嘉耕。

7、2013年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顾秀莲在北京接见丁嘉耕。

8、2012年11月,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丁嘉耕,并进行亲切交谈,贾庆林主席在观看丁嘉耕的书法后非常高兴地表扬“丁嘉耕书法传统功底很深”,“丁嘉耕书法名气很大”。丁嘉耕向贾主席简要汇报了自己的书法学习的艰辛历程。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闻。

9、2013年9月20日,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在总后接见丁嘉耕。

10、、2008年10月,丁嘉耕书法作品作为国家文化符号,搭载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飞船飞越太空,是全国唯一同时搭载2幅书法的书法家。

11、2011年,丁嘉耕3幅书法作品再次作为国家文化符号搭载中国神舟八号航天飞船飞越太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12、2011年,丁嘉耕书法2幅作为国家文化符号搭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13、2012年,丁嘉耕搭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书法作品随中国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地面。

14、2013年,丁嘉耕搭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2幅书法作品,随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地面。

15、2012年,丁嘉耕书法作为国家礼品中国广播代表团馈赠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副秘书长接受馈赠。

16、2012年3月,丁嘉耕为39集电视连续剧《儿女情更长》题写片名,其字潇洒飘逸、清新脱俗,外柔内刚,富有个性。中央电视台一套在每天晚8点黄金时间播映。丁嘉耕的书法作品和他的名字将进入全国亿万观众的视野。

17、2006年以来,丁嘉耕书法在北京昆玉河畔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东侧以及紫竹路展示书法8幅。是首都在内环线展示书法第一人,他的书法遍布北京海淀、朝阳、西城、东城等八大城区。另有书法十余幅刻石于北京千灵山风景区等。北京奥运会期间,丁嘉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向来自世界200多国家的来宾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各国媒体图文并茂的予以报道。被誉为中国首都的一道文化风景。

18、2006年11月20日至2008年4月20日(展期15个月),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丁嘉耕书法北京地铁展。展览书法作品135幅,分布于天安门、王府井、西单、复兴门、建国门、北京火车站、前门等31个地铁站。据专家统计,参观者约2亿多人次。(北京地铁年客流量6亿多人次)。是全国在地铁举办个人书法展第一人,创个人书法展览参观人次全国第一。(展览期限从2007年1月起由三个月延期为15个月),取得了巨大成功。

19、2008年9月,丁嘉耕赴法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八国进行书法交流。

折叠编辑本段重要展事

1991年,入选中国书协、总政主办的全军书法观摩展。

1992年,在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书法比赛中获金牌奖。

1992年,入选中央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书法赴日本展。

1992年, 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书法展。

1993年, 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

1994年,入选中国书协、总政主办的全军书法获奖作品展。

1996年,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名家作品展。

2010年2月15日,丁嘉耕走进北京电视台主办的2010年北京春节联欢晚会特辑,现场书写对联3幅。并向全国电视观众拜年。通过北京卫视向全国现场直播。后由北京电视台各频道,在春节黄金时间滚动播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2002年,入选中法两国联合举办的法国巴黎世界艺术展。

2003年,入选中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作品展。

2005年荣获中国文联主办的“百年盛典”中国电影百年全国书画展书法一等奖(国家博物馆、德国、法国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颁奖,中央军委首长致函祝贺)。

2005年,入选中国书协、人民日报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大型书画展。(军事博物馆展出)

2005年,入选中国书协、总政主办的全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3年、2007年、2009年分别荣获全军后勤文学最高奖——第七、九、十届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

2009年11月荣获笔歌中国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

2009年12月,作品入选中国书协、国家机关工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国家农展馆展出)。

2011年5月,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

2011年6月,入选中国书协、总政治部主办的全军第五届书法展(军事博物馆)。

2011年9月,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军事博物馆)

2012年3月,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展。

2013年4月,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书法楹联展。

1976年至今参加中国书协、各省书协、国家机关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展100余次。

折叠编辑本段刻碑收藏

丁嘉耕书法先后有35幅被法国卢浮宫、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美术馆等重要场馆收藏。在全国18个省市重要风景名胜古迹刻碑80余处。

书法流传美国、英国、法国、丹麦、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折叠编辑本段学术论著

折叠书法学术

1、《丁嘉耕书法集——潘洪亮将军诗卷》(2004年解放军出版社)

2、《中国书法名家集——丁嘉耕卷》(2004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3、《中国书法名家丛书——丁嘉耕书法作品选》(2007年文化传媒出版社)

4、《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丁嘉耕等六人集》(200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5、《中国书法名家——丁嘉耕书法新作选》(201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丁嘉耕书法专辑第一卷》(2008年文化传媒出版社出版)

7、《丁嘉耕书法专辑第二卷》(2010年文化传媒出版社出版)

8、《丁嘉耕书法专辑第三卷——中英文对照卷》(2012年文化传媒出版社出版)

9、《丁嘉耕书法艺术》(2013年,香港文物出版社出版)

折叠文学著作

1、《李耀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2、《周文龙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3、《李真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4、散文集《南窗听雨》2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折叠书法作品

1、出版《丁嘉耕行书黄鹤楼词》横幅书法年画,向全国发行三版,共110万张。(1986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出版《丁嘉耕书现代诗句》横幅书法年画,用两种版式,向全国、日本、韩国发行122万张。(1987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折叠摄影专著

1996年出版大型艺术摄影画册《灵溪》(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折叠主编著作

1、主编《中国老将军书画集》

2、《传世墨宝—中国老将军书画珍藏集》

3、《将军书画集》

4、《中国老将军书画珍藏集》

5、《共和国将军书法集》

6、《中国百位将军颂世博书法珍藏集》(线装豪华本)

折叠组织编著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历史资料丛书》第二卷 1997年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20万字。

2、《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历史资料——表册》第一卷,第二卷。1999年、200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140万字。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志愿军烈士录》 30万字。

4、《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后勤人物卷》 40万字。

5、《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组织史》150万字。

6、《总后勤部军史编研工作经验汇编》13万字。

7、《总后编研工作手册》33万字。

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图片》分册。

9、《总后勤部史学论文集》25万字


名家评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全国新闻联播16次报道丁嘉耕的书法成就。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文摘等全国70多家媒体介绍丁嘉耕书法艺术。同时,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以及重要户外媒体连续5年展示丁嘉耕书法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和重要影响力。

中国书协的主席们对丁嘉耕书法主要评价摘要:

(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评:“思逸神超。”

(二)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沙孟海评其书:“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坚持数年,定有大成”。

(三)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评:“丁嘉耕的书法碑帖兼容,沉着痛快,儒雅秀逸,风格独特,多有创意,富有贵族气息。”。

(四)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林岫评:“取法臻乎上,驰毫雅且新”。

(五)第三届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刘艺评:“丁嘉耕书法既有六朝碑刻的震撼力,也有北宋帖学的感染力。既有‘骏马朔风漠北’那风雨如磐的壮美;也有‘杏花春雨江南’那似水柔情的优美;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寒蝉凄泣’的婉约。这说明香港媒体曾报道丁嘉耕书法在香港拍卖价四尺中堂1.8万元的高价绝非偶然”。

(六)第三届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评:丁嘉耕的书法“捃碑纳帖,取博用宏。气势恢宏,老辣苍劲。出唐入晋,绚丽多姿。

(七)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张飙评:“丁嘉耕的楷书,功力深厚老到,书卷气很浓。其小楷取法东晋,下及元明,方劲典雅,遒丽逸致,有墓志的风骨和晋人的神韵,。他的楷书妍美流便、含文包质、气息古厚,有庙堂气象。其小楷平和简静,丽质天姿,不施粉黛,在理性中流露出一种自然雅逸的气息。行草,在审美格调上既有六朝碑版的博大开阔、沉雄广放的一面,也有王家书风宁静自适、淡泊萧散的一面,既有纠纠雄气,也有文质彬彬。在厚重的历史传承中营造贵族氛围。

中国国学大师们对丁嘉耕书法的主要评价:

(一)国学大师、著名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费孝通副委员长生前曾评价:“丁嘉耕的书法有大象、大学、大气、大我,所以会有大成。

(二)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评价:“丁嘉耕书法会古通今”。

折叠编辑本段辞赋评论

◆【丁嘉耕赋并序】

◎梁思波

丁嘉耕,江苏东台人氏,大校军衔,现就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汲家乡文化丰沛之瑞气,扎军营艺术之沃土,沐盛世百花齐放之春阳,聪慧加之勤奋,好学伴之善悟,热情依之毅力,事业有成,终成大器,人中骐骥,声名洋溢。吾为同乡,战友文朋,赏其品高洁,敬其艺出类,慕其才拔萃,欣然挥笔,直抒胸意,作赋赠之。

地孕骄子,声蜚于军旅,二杠四星扛肩;天育精灵,名震于书坛,文化使者加身。志高心雄,英武与儒雅兼备;学博艺精,才华与德艺双馨。研四书五经,究诸子百家;通古今中外,涉天文地理;采千家之箐,濡八方之墨。融诗书文于一体,集精气神于一身。学书而精于诗文,从文而谙于史哲。著文立说,卷帙洋洋, 笔起狂飚,中国作家册中有名;习书舞笔,墨香洒洒,字挟风雷,书坛名家榜上有载。尊显四海,飓扬六合,驰誉港澳,翘楚同辈。

师从沙孟海,起步得大师引领,少年得志;求教欧阳公,心传口授得真谛,修成正果;读书法本科,积学得以厚养,夯实根基。励志笃学,自强不息,踔厉风发,闳放专攻。心无旁骛,为求一字秀,耐得半宵寒;专心致志,为得一字稳,练至五更天。上溯秦汉碑版,下追唐宋书风。寒暑迭更,朝夕读帖,破茧化蝶,得道有成,一鸣惊世;春秋积累,临池学书,凤凰浴火,功成名就,一举千里。别开蹊径,求灵气,拒匠气;法度严谨,树雅气,拒俗气;沉静深远,得静气,拒浮气。墨妙笔精,独树一帜。师古不泥古,力求推陈;承师不摹师,志在出新。沙翁赞之:“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中书协主席张海评之:“思逸神超”;中书协副主席刘炳森评曰:“儒雅秀逸,多有创意”;书法泰斗李铎赞曰:“不袭时人,不贬友人,为同道所赞赏”。费孝通曾称其书法:“大象、大学、大气、大我,所以大成”。楷行草隶篆,诸体皆能;大小长短幅,挥洒自如。其篆书兮,婉委通变,出神入化;其草书兮,渴骥奔泉,云霞聚散;其楷书兮,秀劲谨严,力透纸背;其隶书兮,古朴浑厚,蕴蓄宏深。其行书兮,落纸如飞,线断意连。书法界对其书风,倍加推崇:既有六朝碑之震撼,亦有北宋帖学之感染;既有骏马朔风漠北风雨如声之壮美,亦有杏花春雨江南般似水柔情之优美;既有大江东去之豪放,亦有寒蝉凄切之婉约。

旨高意宏,业著绩彰,四本书法专著,创研并举,造诣博深。伟乎,一百三十五幅书法精品,北京地铁展览一十二月,分布三十一站厅,参观人次两亿有余,称之“地铁艺术”。雄乎,数幅书法巨作,亮相中央电视塔身,举目即视,观者无以数计,誉之“首都风景”。壮乎,两幅书法作品,“神七”搭载,穿长空惊苍穹,游宇宙憾华夏,冠之“书坛宠儿”;牛乎,法兰西挥毫,比利时泼墨,卢浮宫亮相,艺惊欧洲数国,颂之“文化使者”。首脑机关,有作悬挂;国家藏馆,有品珍藏;书法大赛,有奖皆获;名山大川,刻碑勒石;题匾书牌,热心公益。烁烁智商,惊苍天之神工;奇奇高人,叹上帝之偏赐;威威军魂,赞熔炉之造就。

书才文才一身涌,亦书亦文双栖家。书法作品,才望高雅,上驷之才;文艺佳作,才调秀出,著作等身。报告文学《李耀将军传》、《周文龙将军传》,传奇动魄,文脉神赐;散文集《南窗听雨》,优美动人,酷含天道;《灵溪》画册,美艳惊人,画语抒怀。十一部书稿,五百万字,参与编著,出版发行,一时之标,万世之功。

品才同修,德能共融,德以修身,行高于人。文品气正、艺品质高、人品纯洁。本职工作,不辱使命,四立军功;业余爱好,果硕花红,四远流名。嗟乎,枪笔并施,书文双雄。当世英才,呼之欲出;一代大家,指日可待。

折叠编辑本段媒体访谈

丁嘉耕当选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接受《解放军报》记者丁海涛访谈:

2011年3月15日,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召开五届四次理事会,军旅书法家丁嘉耕当选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这是军旅书法界的一件喜事。

山秀书香,室雅墨浓。记者与总后勤部政治部编研室主任丁嘉耕先生促膝而谈。这位军旅书家的风骨与襟怀,与自然和人生构成了一种静水流深的默契,而与这个繁华而喧嚣的时代,则形成了一种对应而不对立的和谐,令人如有“悠然见南山”之悟。而聆听嘉耕先生对书法与生活、艺术与人生的深切体悟和精妙见解,则如焚香品茗,步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艺术与城市之间

记者:有人把您在北京街头的书法,称为这座文明古都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名片”,并与欧洲的城市雕塑进行了艺术功能、城市文化和中西方比较美学上的研究,认为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独特的东方神韵。您怎样认识书法与您生活的城市的关系?

丁:过誉了。我希望中国城市的街头,成为书法艺术的长廊,中国书法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道风景,成为外国人观察中国的美好印象和核心记忆之一。中国有中国的美、中国的审美,中国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人生,而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正是这种中国精神与情感的集大成者。书法,那行云流水般的笔意墨韵,是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形式之一,最能向世界传递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对和谐的理解的艺术品种之一。

我认为,书法文化对美化城市心灵、提高城市品位大有裨益。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二十年中,整个中国大、中、小城市翰墨飘香,书法制成的各种牌匾遍及大街小巷,让人叹为观止。由于网络等多种新形态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城市出现了大量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为什么书法在北京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固定模式的、一成不变的美术字让人感到乏味。而追求个性和变化,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前所未有的饥渴感。中国城市,特别是中国古城需要书法点缀,需要书法的美化。如同未经省察的生活是盲目的,那么未经审美普及的日常生活则易滑入审丑的误区。我们的城市不能只慕“西装”忘了“汉服”,现代城市需要时尚的繁华,也呼唤传统文化的厚重。

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书法在其纯粹的艺术功能以外,还在美学涵养、道德教化以及文明复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社会责任和民族文化担当?

丁:是这个意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在当前民族复兴的大时代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在其文化属性之外,还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当代性和群众性。从这个角度和高度认识书法,指的是不要就字论字地谈论书法本身,而是把它放到当代的政治氛围、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体会和实践书法的当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不仅承载着保护和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使命,同时担当着抵御外来文化冲击、抗击腐朽文化渗透的责任。

中国是文化大国,文化类型不可胜数,仅凭中国书法就完全可以将一个都市装点得古色古香,装点得很文化,很有中国味。这不仅是中国元素的美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与传播。每一种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处都蕴含着其深刻的哲学体系,也都有着具备核心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载体。我看书法即是中国核心文化符号之一。

上马击胡 下马草檄——在墨痕与剑气之间

记者:您身跨“职业军人”与“书家墨客”两道,真应了古人“上马击胡,下马草檄”之说。在外界眼中,您的这种“文武之道”充满着迷人甚至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丁:“文武之道”在哲学的深层和思想的高处,是融会贯通的。书法艺术是我8小时以外的必修课。8小时内,我有很多工作要处理,没有时间顾及书法。而且,我是一个部门的主官,要考虑全局,谋划工作,必须聚精会神。但工作再忙,始终不影响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相反,对我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因为各种文化艺术都是同根共乳的,优秀的艺术家都需具有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和精深的个性艺术修养。它们的根扎在一起,从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中汲取共同的文化精乳;它们枝繁叶茂,张扬着各种艺术的特征和个性。因为研习书法,所以必须广泛涉猎、通览古今、兼收并蓄,由书法而学习研究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学问。这些学问有的直接作用,有的间接作用于我所从事的军队政治工作。同时,学习书法需要淡泊名利,需要培养过人的毅力,培养“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态,这与为人处世、为官做事都是相通的。特别是书法通兵法,书法上的很多哲理与兵法运用如出一辙。所以,人们一贯倡导培养高雅情趣,书法不失是一门于工作、人生、修养都有益的高雅情趣的艺术活动,应当成为军队政治工作者的必修课。

记者: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军旅书家、诗人,比如岳飞、辛弃疾等,大都以大江东去、沉雄豪阔的文风书意见长,成为我国军事文化的典范。我们知道,您不仅是当代军旅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知名的军旅散文作家和书法理论学者,您如何评价当代军事文化?

丁:工作之余,我搞书法、写文章,基本上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那就是在文化的沉浸中涵养胸中浩然之气,蕴蓄一种传统而现代的文武之道。我总在想,作书与作文,应该成为一种相伴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外化,而并不一定作为职业。而我作为职业军人,在多年作书与作文的冷暖甘苦中,也的确体会到军人文化、军事文化的风云际会。我的书法中、文章里,投射和倾洒着我作为军人的风骨和意趣,传达着我对博大开阔、沉雄广放与宁静自适、淡泊潇散,一武一文两种美学相得益彰的追求。古典兵学《尉缭子·兵令》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这是非常深刻的认识。一支军队必胜的斗志源泉何在?一个军人不死的意志源泉何在?可以说,真正的魂,深蕴在一支军队的文化之中。

书法,文章,就是这种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我们许多官兵都读过岳飞的名词《满江红》,也见过这位古代将军气势如虹的手书,那字里行间传递的精神气质和豪迈心怀,有着穿透时空、穿越历史的力量,跨越千年而依然荡气回肠。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军事文化的魂魄与魅力。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书道与人生之间

记者:您的书法“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实现了古朴、典雅、遒劲、厚重与自然、流畅、豪放、潇洒的统一,秀美与壮美的有机契合,“十年寂寞任磨洗,一纸惊人书瀚香”。您怎样评价当前的书法和书法的发展?

丁:对书法的理解,我喜欢借用庄子的一句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高妙的书法境界,不论是“骏马朔风漠北”风雨如磐的壮丽,还是“杏花春雨江南”烟桥柳溪的优美;不论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在最高的艺术准则上都殊途同归于“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书法功夫,在朝思暮想、洗濯磨淬、日积月累。回顾30余年的学书历程,我没有抄过一寸近路,下的是笨功夫、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所谓“取法臻乎上,驰毫雅且新”,正是千锤百炼而来。

书法功夫,又如古人所言“功夫在诗外”。首先,须得读破万卷书,经年累月读书求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植根的大地厚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教育我们如何从内心敬惜字纸、学以致用。其次,须得踏破万里路。行万里路,有时比读万卷书更重要。见多识广,方可涵养胸中浩然之气。心中江山无限,方有笔下锦绣万千。不经过这样的历练,则不会心有所悟,更不可能落笔烟云,也就永远不可能抵达“大象、大学、大气、大我”之境。

说到当前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说已是春色满园、花团锦簇。但无论何时,在去伪存真、抱朴守拙中坚守艺术阵地,在仰望崇高、拒绝媚俗中坚守精神高地,都应是书家不变的心传,都应是书界永远的香火。

记者:书法并非您的职业,但在您身上,书法似乎已经成为您人生的山高水远、阡陌纵横,深化着人生厚度、拓展着人生宽度,您与书法之间,有着某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您怎样理解书学与书艺、书法与书家、书道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丁:书法是心灵的窗口,是心灵的观照,那连绵不断的线条是书法家心灵的轨迹。1976年2月,我的导师沙孟海先生对我说:“书为心画,心灵不美怎么能写出美的字来?”所以,沙老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写好字首先要做好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之说。柳公权有著名的“心正则笔正”之说。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也说,作字先作人,假如人格不高,字格就媚俗。我们翻开中国书法史册,别的暂且不论,仅就宋代四大家来说,无论是苏(轼)字的天真自在,还是黄(庭坚)字的纵横奇崛;无论是米(芾)字的跌宕多姿,还是蔡(襄)字的温厚敦实,都与他们的人品和性格有着惊人的巧合,这更加诠释了“字如其人”之说。

所以,我常以谢绝招摇和光环自警,以“汗水入池续墨,青丝落纸化字,磨砺使毫锋吐烟,灵悟教苦心升华”自励,并与广大爱好书法的朋友共勉。


社会活动照片

 
 

作品鉴赏